跳转至

250330 随感

准备礼物时想到了弄张 CD。搜了半天本来连店都找好了,又突然有些反悔。

为什么呢?因为 CD 显然已经是一个「小众爱好」了,甚至说纪念意义大于实用意义。

在本地音乐没落的背景下,CD 更显没落。

显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,播放 CD 变成了一件难事。

CD 机这种「上古」产品就不提了,连电脑自带的光驱都在因为做薄做轻而被砍掉。想找一台接口很多的电脑越来越难,扩展坞大行其道。

而即使我们有,似乎它也不够「flexible」。如果我们想在通勤路上或者运动时听音乐,显然扛着一台连着光驱的笔记本不是那么明智,也不怎么可行。

价格也是一件令人望而却步的事情,单盘 CD 的售价普遍在两位数到三位数。而绿联的外置光驱目前卖 169。比单盘 CD 还贵。

鉴于这么高的价格换来的还是一件很「脆」的东西,CD 的性价比极低。

再来对比一下流媒体平台:

  • 想听就听
  • 会员便宜,单曲付费也还算便宜
  • 音质比 CD 还逆天

秒杀。完败。

不仅杀了 CD,可能还杀了本地音乐。既然我能联网就能听,还要本地音乐占内存干什么?加密格式也让越来越多人疏远本地音乐了。

但在这种情况下,CD 还活着,本地音乐也还活着。

我想,有一部分原因是流媒体平台「强奸」用户的行为遭到了反感。

会员权益近乎朝令夕改且分类复杂,又是带 S 的,又是不带 S 的,又是音乐包,又是 LV 多少多少,光把它打出来我都觉得复杂。

而且随着版权加强,越来越多的音乐变成了付费才能听,有时还有音乐变灰下架;即使想要离线听,把音乐掌握在自己手里,下载以后也发现是加密格式。对平台高度依赖,对订阅高度依赖。

就这还有广告!!我不点名平台了。

相比之前,本地音乐及 CD 中的音乐一直是我的,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;无论有没有互联网,我都能听上。而 CD 尤以实体形态,坚实地加强了这种感受。

CD 还有特别之处:它从来不仅仅是一张光盘,它还有外壳。通常情况下,这个壳子的设计特别有感觉。这使得 CD 多了一种「艺术品」和「收藏品」的感受,有很多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。

都变成「艺术品」了,CD 也就充满了仪式感。无论是普逻书店还是独音唱片,购买是有神圣感的;无论是放进光驱还是翻录成 flac 文件,使用也是有神圣感的。那种生怕损坏的感觉,也反过来增强了其「收藏品」的感受。

听 CD 变成了一件不仅仅是「小众」,更显得「高雅」「怀旧」甚至「古典」的事情。虽然在某些语境下可能暗含揶揄,但我这么形容是中性的。

所以,或许我该重新考虑一下要不要送 CD 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