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新课标 I 卷¶
随着互联网的普及、人工智能的应用,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。那么,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?
太菜了,就不拿出来丢人了。
250325
人工智能解放人类智能¶
在人工智能日渐普及的当下,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被大模型快速解答,这大大解放了人类。虽然问题总数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,但被解放的人类思想可以更加专注于大模型难以解决的问题,令发展挑战减少,促人类文明进步。
人工智能解放人类智能,让人专注于更具挑战性的问题。从个体角度看,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各种问题。从对待方式角度看待,它们可以大致分为三类:一是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「麻烦」,二是需要解答的「题目」,三是关注背后逻辑的「课题」。例如写一篇文章,调整文章排版可被认为是一种「麻烦」,编排文章结构则是一个「题目」,而总结怎么写更易懂是一个「课题」。人工智能的主要用途,和以往所有技术相同,是将人类从机械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,好投身于更具挑战性的劳动中去。以写文章为例,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「一键排版」,使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文章本身;但对于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就只能给些建议了。由此观之,我们遇到的「麻烦」或许会越来越少,但「题目」与「课题」不会。
人工智能解放人类智能,让人类致力于自身发展中的问题。放眼全人类共同体,我们面对的挑战是严峻的:从过度开发到全球变暖,从资源缺乏到人口贫困,从地区冲突到热核战争阴影。在人们忙于迎接乙巳年之际,大洋彼岸的《原子科学家公报》将「末日时钟」调至 89 秒,虽只被拨快一秒,却站在新的历史极值上向全体人类鸣响警报。倘若人工智能真能在微观层面解放每个人,那么在宏观层面上,全人类就有了处理所有这些问题的喘息之机;倘若我们能够处理这些问题,它们越来越少的同时,人类文明也就迈向了新的一阶。
这一切的前提是,人类智能能够发挥主体性,为人工智能与问题正确定位。
依赖人工智能的人只能复述已有观点,将所有问题视作「麻烦」的人只能破坏现有成果,而将人工智能用作战争机器只能更高效地毁灭人类。历史性的选择时刻已经到来。是像孙悟空一样历尽艰辛终修成正果,还是像俄狄浦斯王一样面对自我放逐,皆在我们一念之间。问题的多与少不在于人工智能有多强大。而在于人类智能如何使用它。只有不断思考、不断追问、不断探索,保持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合理运用可用的工具,我们才堪为万物之灵长,才堪为地球代言。
250327
三石先生评
51
加了点事例,一是够字数,二是不显得干了
补充¶
再补充一些没写到的内容吧。
- 问题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是说,解决旧问题会催生新问题,也会提供解决新问题的条件,未知无止境。尤其「课题」就是新问题的起点。
- 保持主体性,有一篇随感专门讲这个。
- 「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」「某某是什么」这样的「惑」随着 AI 普及可能会越来越少,但很大依赖于 AI 的知识范畴。
- 可以回顾工业革命 & 科技革命来看待此次 AI 变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