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250324 随感

家长会,中间溜去找磊哥讨论,甚至蹭了顿饭

关于英语学习,乃至整个语言学习,个人有几个形而上的观点可以说一下。

在这一过程中,着重需要学会的不是语言中的某一部分,而是取舍。这个可以结合三级难度梯度(记忆-理解-运用)来理解。

例如,一篇文章中可能有数十个生词,哪些需要背,哪些看个热闹就行了,就是一种取舍。个人的标准是出现频率越多,就越应引起重视。此外,牛津 3000 & 5000 还有它参考的 CEFR 分级,都是伟大的发明。

另外,《后真相时代》已经告诉了我们「背景」的重要性。背景或者说环境,不仅仅是对于「真相」而言十分重要,对于语言乃至人本身都是十分重要的。词语只有在语境下才有明确的含义,而人只有在社会中才有具体的身份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背单词总会停留在「abandon」。

上面是应当提倡的,而下面是应当避免的。除非是研究相应语言,否则到了中后期,应当避免依赖翻译或语法分析作为理解媒介,而是凭借「语感」来进行理解。(或许用「语感」来称呼也并不准确。)这两者非常卡理解速度,而且终究是用「第二语言」的角度学习,而难以达到更高境界。

如果是做翻译的,那不是使用翻译作为理解媒介,而是在理解后的进一步转述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或者从目标来看,做翻译是「信达雅」,而使用翻译作为理解媒介仅仅是「理解」。

这些也是为什么我宁愿使用和推荐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那块「砖」,也不喜欢词典笔。砖虽然抱着麻烦,但有评级,可以知重点;有英解,可以明区别;还能从前后条目挖到更多东西,例如词汇家族和有趣的习语。

目前的词典笔对这些的实现至少是弱于词典的,这就使深度的学习浅层化。词典笔关注的是「查词」的目的,而翻词典可以变成一个享受学习的过程。当然,这里也有精读泛读的取舍。只是快速清除理解障碍而不追求了解时,词典笔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由这些观点,可知大量输入的重要性。AI 也就是大量输入炼成的。